首页 关于天狮注册 业务范围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林彪死后, 张闻天给毛主席写信: 我可以出来做点工作了吧?
发布日期:2024-10-14 10:23    点击次数:16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前言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张闻天的身影略显模糊,但其实他是一位关键人物。早在遵义会议上,张闻天就明确支持毛主席,为红军的命运转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政治、军事上有独到的见解,更在文化教育领域留下深刻印记。在林彪事件后,张闻天虽然被边缘化,却始终想重返北京,为党做出更多贡献。他的这一心愿,是否得到了实现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张闻天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自遵义会议至抗战时期,他担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对党的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张闻天就作为学生运动的领导者活跃于前线。

他在那年8月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了名为《社会问题》的文章,其中他提出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社会变革。这种思想与同期的青年毛主席的观点不谋而合,毛主席当时正在北京大学边工作边学习,坚信中国面临的问题需要本土智慧来解决。

张闻天的论述不仅前瞻性强,而且与李大钊在同年9月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思想相呼应,显示了张的思想先进性。毛主席后来通过阅读张闻天的文章,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认同。

张闻天在文坛的活跃不仅限于政治性文章。他最初以翻译家的身份进入文学界,译作涵盖了《倍那文德戏曲集》和《狗的跳舞》等众多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书籍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他的作品常见于《小说月报》和《东方杂志》等重要刊物,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旅途》和一系列论文,为他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正如鲁迅所言,没有长篇小说的支持,文坛地位难以巩固。因此,张闻天的多才多艺在新文化运动中使他成为了一个先锋人物。数十年后,在张闻天的纪念会上,邓小平赞扬他为“新文化运动的热情战士”,这一评价充分体现了张闻天在文化与政治双领域的重要贡献。

在毛主席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尤其是1927年他率领红军前往井冈山的艰难岁月里,张闻天始终是他坚定的支持者。在党内外的重重困境中,张闻天的支持对毛主席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种坚定的背书帮助毛主席在党内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和领导地位。

在1934年的寒冬,张闻天与毛主席成了邻居。在这段时间里,张闻天深入地了解了毛的战争理论,这些讨论为后来的长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遵义会议上,张闻天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公开指责博古和李德的军事策略失误。1935年6月,长征中的泸定桥战役取得胜利后,张闻天找到了老朋友陈云,请求他秘密离开部队,前往上海重新建立党的地下组织。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陈云结束在莫斯科的工作回到延安,重新与张闻天共事,两人的友谊在革命的洗礼中愈加坚固。战争胜利后,张闻天和陈云一同被派往东北,共同制定了该地区的工作策略,成功运用了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极大地加强了党在东北的影响力。

东北解放之后,陈云将张闻天调至东北财经委员会担任副主任,考虑到张闻天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专长。在东北两人共同努力,使得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复苏和发展。

在1951年春,张闻天被任命为中国驻苏联大使。在那个时期,驻外使节的薪酬非常优厚,张闻天上任不久便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应大幅削减驻外人员的工资,并主张从苏联大使馆开始执行。中央迅速响应了他的建议,决定对所有九级以上的外交人员工资进行降级处理。张闻天与其妻子刘英都是第一批执行新工资标准的干部。

尽管经过调整,张闻天的月收入仍达到4000卢布,刘英也有3000卢布。对于一个崇尚简朴的人来说,这依然是一笔可观的金额。张闻天的生活极其简单,不烟不酒,唯一的花费就是购买书籍和订阅期刊。在苏联期间张闻天及其妻子积蓄了总计12万卢布。1954年,张闻天结束使馆工作回国时,他们将这笔巨款全数上交给了中央特别会计室,没有留下任何私房钱。

离任苏联大使后,张闻天被任命为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在他离开苏联之前,张闻天计划了一次使馆员工的列宁格勒考察之旅,但他坚持所有参与者必须自费,这一决策导致许多人因经费问题选择退出。最终只有研究室主任何方及其配偶、武官吉合少将的妻子鄢仪贞一同前往。

到达列宁格勒后,考察团面对高昂的住宿费用感到吃惊。鄢仪贞提议与何方夫妇同住一室以节约开支,但何方以维护外交人员形象为由拒绝了这一提议,最终鄢仪贞不得不单独订房。

回国后,张闻天在外交部的新职位中,迅速意识到对外宾的接待规格过于豪华,这种情况在国际上并不常见,同时也导致不必要的财政浪费。他提出应改革接待外宾的相关礼节,如减少隆重的欢迎仪式和过度的宴请。张闻天的这一观点引发了争议,尤其是当时还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周恩来认为,鉴于新中国成立不久,需要通过慷慨的外交接待来维系与外国使节的关系,这是当时外交工作的需要。

1959年,张闻天在庐山会议中坚持公正发言,随后在政治舞台上饱受打压,被迫留在北京,仅被安排了一个调查研究员的职位。文革期间因其历史背景被迫再次面对审查,经历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折磨。

1968年5月,张闻天的生活转向了极端困难的一面,他被监护审查,孤立无援。直到1969年10月,中央政府决定解除对他的监护,表明他的问题被定性为内部矛盾,没有国家叛徒的嫌疑。这一决定象征着他状况的一丝缓解,但仍被迫迁往广东。

张闻天和妻子刘英被要求在三天内离开北京,迁往南方的小城。当时中苏关系紧张,中央为防患未然,将一部分资深党员安置在南方。张闻天也收到了严格的限制:隐姓埋名,与外界隔绝联系。

1970年的一个寒冷清晨,张闻天与家人匆匆踏上北京至广州的列车。列车缓缓离站,张闻天的眼神里满是不舍与忧虑。五天后,他们抵达肇庆的一个军区宿舍。这个宿舍坐落在牛岗山的半山腰,周围环境清幽,但设施简陋,道路崎岖,他们的新生活开始了。

在肇庆的岁月里,张闻天被告知更改名字以避免注意,他选了“张普”这个名字,象征着他的平凡身份。这个名字伴随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年里,他与外界的联系几乎被切断,只有极少数军区领导知晓他的真实身份,并被要求不与他过多接触。

肇庆的生活并不易,尤其对身患严重疾病的张闻天而言。他们的居所简陋,冬天寒冷,他只能用旧脸盆点炭取暖。烟熏火燎的环境,加剧了他的心脏病症状,让他的咳嗽更加严重。他书写的文字减少了,但依然坚持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回忆,这些手稿成为了他晚年的精神寄托。

同一时期,其他地区的老同志情况也是惨淡,如信阳的王稼祥,其健康状况甚至比张闻天更为严峻,但张闻天始终没有放弃希望。自1972年起,他多次向中央写信,请求回到北京,希望能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党和国家再做贡献。

张闻天的信件真挚,语言朴实,反映了他深深的孤独与忧郁。他在信中写道:“生活在这里,我感到非常孤单,军区几乎无人与我们交谈,这种精神上的孤立让我感到极度的苦闷。”尽管如此他的请求似乎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未得到回应。

在1976年的盛夏,张闻天因突发心脏病在无锡辞世,令人痛心。他的儿子,张虹生,接到噩耗后从新疆急忙赶到无锡。面对父亲的骨灰盒,张虹生无法抑制悲痛,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

随后的1976年11月,随着政策的落实,张虹生与妻子得以迁回家乡江苏,最终在南京的晓庄农场安家落户,这对夫妇终于结束了长期的分离与流离。

1979年8月,中央政府为张闻天恢复了名誉,并在北京举办了盛大的追悼会,以表彰他的贡献和牺牲。中央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编辑小组,由邓力群担任组长,负责编纂《张闻天选集》。

鉴于张虹生是张闻天唯一的子嗣,中央组织部原计划调他到北京参与编纂工作。然而得知这一决定后,刘英表示强烈的反对。她的观点是将干部的子女都调至北京并不是最佳决策,尤其是在评估一位如张闻天这样的历史人物时,家庭成员的参与可能会损害客观性,因为儿女往往倾向于赞扬自己的父母。

刘英坚持认为,编纂历史人物的著作和文献应由具备必要历史距离和客观视角的学者来完成,以保证作品的公正性和学术价值。她的这一立场最终被中央领导所接受,张虹生没有参与《张闻天选集》的编写工作。



Powered by 天狮注册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